A Protocol for Dying

 5th July 2017 at 10:07am
Originhttp://hintjens.com/blog:115

的作者。它在 2016 年检查出患上一种罕见的癌症,基本无法治愈,于是他选择了安乐死。这篇博客文章是他在知道患病后写的。作为一个接近死亡的人谈论如何面对死亡,他的平静和坦诚另人佩服,同时又谈论了一些如何与临终前的人交流的方式。

下文中 Bob 代指要死掉的那个人。

与 Bob 交流的方式

此外,不要打电话给他然后在电话上哭,如果你感觉快要哭了,先掛断电话等个十分鐘后再打。流眼泪不是问题,可是对Bob而言,「自怜」比任何其它情绪都更加灰暗。我知道该怎麼主导自己的情绪,但大部分其他Bob们的心灵还是很脆弱的。

这里面的一些描述很中肯。让我想起以前跟临终的人交流时犯了很多错误,没有从他们的角度去思考。这跟我这阵子看李松蔚的「一小时外」有一样的感触。人际交往的过程,多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会让事情进行地更好。思维的懒惰真是无处不在,不区分技能层面的和人际交流层面的。

关于安乐死

令我感到震撼的是,都已经是2016年了依然很少国家允许安乐死,强制要求病人承受腐烂的折磨后与无效的急救。安乐死跟癌症特别有关系,因為癌症是主要的死因之一。如果你所属选区的民意代表反对的话,请他抽空让你能跟他游说一下,有尊严地死亡才是正确的方式。

有尊严地死,比痛苦地没有尊严地活着要好得多……

关于小孩

我的小孩分别是 12 岁、9 岁、5 岁。没有父亲陪著长大是一件非常不好的事情,但这是现实。但我将活在他们的 DNA 裡面、活在 Youtube 上无尽的会议演讲裡面,活在我的文章裡面。
这几年来我已经慢慢地向他们解释很多遍:终有一天我会走,或早或晚。每个人都会死,是的,小 Gregor,你也是呀。那是生命的一部分。
小 Gregor,想像你有一盒乐高玩具,你拼了一栋房子,留著它又一直继续拼新的房子,旧的都不拆掉的话会发生什麼事?”盒子会变成空的,爹地”,很好,这就对了,那麼你能继续盖新房子吗?”不可以,不行了” 。嗯,我们就像乐高游戏的房子,死了以后我们会被拆解,就像回到盒子裡,让新的身体可以被生出来,这就是生死之转轮。
不过,他们最常看到的是自己的老爸快乐又轻鬆(不是因為止痛剂的缘故),而且好几个礼拜都感觉蛮正常地在跟他们说再见。我好感恩没有突然掛掉,我好感恩没有像植物人那样失去心智。
而且我已经告诉我的孩子们要会游泳、骑单车、溜冰跟射击,要会煮东西、要去旅行,要去露营,要会使用新的科技而不必害怕。Gregor 三岁的时候就在玩 Minecraft,左手键盘,右手滑鼠。Noemie 七岁的时候就学会用手枪。他们会讲好几种语言。他们有自信而且学得很快,就跟他们老爸一样。
每个人都应该认识死亡的意义。构成一个完整的个体的核心之一就是接纳自己“生命有限”这个真相。当然,我们要為活下去打拼,然而当它要成為过去的时候,我们就拥抱这个终点吧。我很高兴自己能把这门功课亲自传授给孩子们,以前从来没有人会告诉我这些事情。

这个部分写得真是很动情。


这阵子接触了他和 Tiddlywiki 的作者,都是老程序员,看他们的内容很有意思,语言平实、经验老练,内容也往往挺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