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yond One Hour

onlyice 26th October 2019 at 8:57am
Name一小时外:知乎李松蔚自选集
Author李松蔚
EditionN/A
Release DateJanuary 2th, 2015
ISBN-13N/A
Medium多看阅读
Rating5

心理咨询不会让所有人开心

四川地震,辛辛苦苦盖了几年的房子塌了,再怎样做心理咨询也改变不了,难以开心起来。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我花了这么多篇幅,去证明心理咨询不能让所有人都开心,那么我究竟有一个怎样的主张,难道我主张就应该让不开心的人陷入痛苦的深渊?心理咨询无能去改变无可改变的事实,就让绝望的人不希图被拯救,继续步富士康十二条年轻的生命之后尘?还有人会问:心理咨询如果都不能让人开心,那么它究竟能有什么用?
对于后一个问题,我想引用美国一位精神分析学家的观点作为回答。她说心理治疗的目标,并不是制造一种廉价的甚至虚幻的开心,恰恰相反,它应当致力于让来访者有更高的内省力,更强的自主感,更符合现实的自尊,更清晰地认识并处理自身情绪的能力,面对困境时更强的自我力量以及自我协调性,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以及成熟依赖的能力——最终的目标,是进入一种她称之为“平和”的心境。而那也许是一个人毕生的追求。

又一个例子:

2009 年在四川灾区,和当地一个学校的校长聊天。他说地震过去一年了,老师们情绪还是很不好,教学积极性很低。他很着急,他跟老师讲:失去的反正都回不来了,要向前看,要乐观,要奋斗。我对他说,这个思想没错,但这个态度错了。经历那样的痛苦,每个人都应该体会悲痛。这是对生命基本的尊重。用高亢的乐观去展望未来的美好,这是天上的东西;用严肃的沉痛去体味现下的哀伤,这是地上的东西。而人类终究还是生活在地上的。我其实很不明白为什么一旦有人不开心了,就会有很多热心人凑过来,使尽浑身解数想让他开心。甚至连他自己都很着急,觉得自己没用,这么一点破事老是挂在心上,影响学习,影响工作。我觉得这是真正的倒行逆施。有太多人见不得别人不开心了,他们不但想成为心理咨询师,还干脆想成为救世主。他们对绝症的病人说:“没事啊,你一定会康复的!”但是如果是真正的心理咨询师,他也许只会握着那个病人的手,试着感受他当时的哀伤。

为什么倾听很难?

这个故事写得太赞了,简洁又深刻:

病房里。
病人攥着你的手:“我快死了,他们都不肯告诉我,可我知道我这个病治不好。”
你忍不住想说:“您别多想了,没那回事。”
可是你不能说这句话,否则他只好一声叹息,把剩下的话咽回肚里。
病人使劲睁着混浊的眼睛,看你:“这个病治不好,你知道的,对吧?”
你忍不住想说:“不会啊!您就安心养病吧,我们还等着陪您出去玩呢。”
可是你不能说这句话,否则他只好一声叹息,把剩下的话咽回肚里。
你心里在搜肠刮肚地,想替他证明这件事还有希望:有这样的例子吗?即便这种情况也还可以有救?就算百分之一的可能性也好……不要悲观了,振作起来呀。
可是所有安慰他的话,都没有安静地坐在那里,让他讲,对他有帮助。
——但是安静地坐在那里,让他讲,倾听他对生命如此深重无力的绝望,是最难最难的一件事情。他无力反抗,你也不反抗,你们共同承受着生活的绝望。

我第一次看到李松蔚的文章就是这篇。下面这段写得真是太精辟了,当时看了感触很大:

拜一些社交培训所赐,倾听近来被包装为一种上等的社交技巧。他们问我:“你们搞心理咨询的是不是很善于跟别人快速建立关系?因为你们懂得倾听。”
还有人希望我传授几招倾听的技巧,以便相亲时显得自己更温柔善解人意。
他们不知道的是,心里存了太多“自我”的私念,就做不到纯粹的倾听了。
因为倾听,意味着情感的分享。需要放弃自己的立场,完全进入对方的世界。大多数人说到倾听的重要性,都只想表现自己很有耐心,以便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好处。但总有些时候这是行不通的,我们忍不住打断对方,因为我们忘不掉自己。

第二小时 | 行为背面的潜台词

我们会用“认知”这个概念去理解人的行为。换句话说,我们相信,人之所以做出这样那样的事,无论看上去多么荒唐无理,都是背后或明显,或隐蔽的想法所导致的。这些认知有时是适应的,有时则弊大于利。比较麻烦的一点是,认知内化之后,自己可能已经不自知。这就是很多人,长期保持着一些别人看来离谱的行为或情感反应的原因。

这句话我很认同。很多时候人们的行为都是有其原因的,只是藏得比较深,难以挖掘甚至发现。知道这一点后,可以对周围多一些思考。再拓展开,甚至每一个表情都是有其隐含的内容。

“努力”的陷阱

把以上几点结合起来,“努力就可以进步”这句话,我们可以翻译如下:
现在这样,是我不满意的。我想摆脱现在这样。我希望能够针对我不满意的方向,持续做一些特定的事情(我认为需要忍受大量的痛苦)——但愿,我就不用像现在这样了……
“努力就可以进步”,你以为是很积极昂扬的,健康振奋的。
不是,它的潜台词,实则是很阴暗沉重的。最沉重的一点就在于:现在,我不满意自己

「忍受痛苦」往往不是走向成功的正确路径。

我有时会尝试另一种思路,试图建立不一样的信念,这样问题会清爽很多。但这个过程非常艰难,也没法通过这道题目解释清楚。我在这里把这个信念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做事就可以有结果,不管做的是什么事,都一样。”
这句话和“努力就可以进步”,实质上是一回事,但是它们背后的情感含义完全不同。如果你用这句话来取代“努力就可以进步”,也许做事就会容易一些。大家感受一下。

「疼痛」与「痛苦」

一个人说疼的时候,他真正的意图是什么?

这就是一个经典的心理学问题:一个行为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强化(有哪些好处)?要知道,呻吟作为一种典型的疼痛行为,很多时候是能带来获益的。有时候这是一种自我安慰,有时候这是一种人际呼唤。有人是为了求关注(快来心疼我),有人是为了抱怨(我好惨呀),也有人是为了惩罚别人(看我这么痛苦,你也不好受吧?)……在心理治疗当中,这个问题没有统一的答案,一定要结合这个人,和他所处环境的特点具体分析。
我在做心理咨询的时候,时常接触到这种有慢性疼痛的来访者。他们捂着头,哎哟哎哟地走进咨询室,好像已经身患绝症。通常来说,他们在> 生活中都会有比疼痛更难处理的问题,工作方面的,学习方面的,人际或家庭的。但是现在疼痛变成了所有问题中最关键的一环。比如:如果不治好我的头疼……哎哟,哎哟……我就没法静下心来复习考研。

这时候,他们身边往往有人会怀疑:“有那么疼吗?不会是你想逃避考研的借口吧?”

身体的事交给身体

像睡不着觉这种事情,不要刻意去想着入睡,大脑解决不了,应该交给身体去做。

简单的技巧就是,排除掉杂乱的想法,感受一下自己的身体的感觉。

这里的要诀就在于:不要刻意。
什么叫不刻意?这是对大脑说的,就是放手,别去管自己管不了的事情。身体饿了,自然就想吃饭,困了,自然就能睡着。这背后,是对身体的信任感。要知道,很多人是不相信自己的身体的。总觉得什么事必须过一遍脑子,才踏实。其实呢,我们从来没关注过呼吸,但时刻都没有耽误呼吸。身体有能力把自己的事干好。

心理学工作者的育儿观

很多人盲目相信育儿经:

问题就在于:生活中事事都存在完美的解决之道么?一条定律,一套准则,照章执行就足以避免一切麻烦?你相信这样轻巧的人生?恐怕每个人都不得不承认,总有些麻烦是不好解决,甚至无法解决的,这让我们焦虑,悔恨,手足无措,满心不安。但这,本身也是生活的一部分。
当然,这是很难接受的,谁都不愿和这些情绪相处。有时候,深信不疑地跟从一派理念,大概可以活得更笃定。只是对我来说,因为知道这些理论都不靠谱,似乎已经不存在皈依的可能。所以到后来,我渐渐形成了自己的想法,这个想法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
适意就好。

一个人的精力和能力都有限,太执着于做难以做到的事情,往往是徒增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