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lyice 26th October 2019 at 8:28am
Name | 怪诞行为学:可预测的非理性 |
---|---|
Author | [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 [译]林俊宏 |
Edition | N/A |
Release Date | September 2010 |
ISBN-13 | 978-7508622187 |
Medium | 微信读书 |
Rating | 4 |
下面的内容是我在微信读书上做的点评跟笔记。
点评
最早是从刘未鹏的文章里了解到这本书。这本书很容易读,基本上都是一些故事或实验围绕着一个观点。 里面有些观点挺有意思,点出了一些日常生活中难以关注到的点,引发思考;不足的是很多实验或者案例显得没说服力,比如很多实验都是在校园进行,而没有放在一个更大的环境、利用更多数据来推导。这导致这里面的观点不一定足够普适甚至是不正确的。
推荐序
“把心理学研究和经济学研究有效地结合,从而解释了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如何决策”,“发展了一整套实验研究方法,尤其是在实验室里研究市场机制的选择性方面”。
富人嫉妒比自己更富有的人
可怕😨
面包机就说到这里。让我们再看看在另一种不同环境中的诱饵效应。比如你是单身,希望在即将参加的择偶晚会上吸引更多的未来约会对象,怎么办呢?我的建议是,你带上一个同伴,外观特点和你基本相似(相似的肤色、体型、面貌),但要比你稍稍差一点(-你)。
为什么?因为你想吸引的那些人很难在没有比较的情况下对你作出评估。但是如果把你和-你来比较,你那个作为诱饵的朋友就会把你提升许多,不单是与他(她)比较,而且从总体上与在场的其他人来比较,也是如此。这似乎显得不是很理性(我不敢保证这一点),但你很有可能为更多人所瞩目。当然,我们不能将评判标准仅停留在外观上。如果妙语连珠的谈吐能使你胜出,那就注意去择偶晚会时带上个不如你那么能言善辩、反应机敏的朋友。比较之下,你会显得更加出类拔萃。
买书免运费与免费换机油
感觉这个案例不好,如果亚马逊的服务对我没有价值,那 $10 跟 $20 有什么区别?
好吧,我来出一道智力测验题。假如我给你们两个选择,每人只能选一个,一个是一张10美元的亚马逊网络书店的礼品券——免费,另一个是一张20美元的礼品券——你要付7美元。想一下马上回答。你选择哪一个?
涨工资可以解决“血汗工厂”的痼疾吗?
我司过节从来不发钱,就是这个原因吗。
你要给雇员价值1000美元的礼物,还是1000美元的现金?哪个更好一些?如果你问雇员,大多数人很可能希望得到现金而不是礼物。但是礼物有其本身的价值,尽管有时礼物的真实价值被错估、低估,它却能在维护雇主与雇员之间的社会规范上起推动作用。
“火人节”:纯社会规范的回归
刚开始我感觉一切都很陌生,不久我就适应了“火人节”的规范。我很惊奇,事实上,我发现“火人节”是我所见过的最有包容精神、最具社会性、最有爱心的。我不敢说我很愿意在“火人节”这样的环境中住满一年52个星期。但是这一经历使我相信现实中多一些社会规范,少一些市场规范,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更惬意、更有创造力、更充实,而且更有乐趣。
这一章引入了「社会规范」和「市场规范」两个概念,简单易懂,同时给出了一些社会规范能更好发挥作用的案例。这让我想起两个事情:
- 大学时心理系的学生经常会找人当被试做实验,回报有时会是精美礼品(其实就是一些零食糖果),有时会直接是小额的现金(五块钱),不知道他们有没有对比过效果
- 清明节在电视上有很多追悼烈士的节目,平时也有挺多歌颂公安干警的宣传,这似乎是我党利用社会规范来更好地管理这套武装力量?毕竟给再多的钱也很难让人愿意卖命。。同时知乎上一堆宣传警察功绩的帖子,也可能是上头指派的任务吧。。
事实上,如果我们仔细回忆一下过去的几十年里市场规范怎样接管了我们的生活——它强调高工资、高收入、高消费——我们就会认识到让社会规范部分回归可能并不是什么坏事。实际上,它可能会把相当一部分
“你只需说不”Vs.“没问题”
第二,除非学生们已经懂得自己在激情状态中可能如何反应,否则他们就不应被看做有预测能力。因此性教育应该把关注焦点从心理学和人的生殖系统构成理论上,转移到怎样应对性兴奋的各种伴随状态上来。
美食不如美器,预期改变品位
提高预期不是更容易降低评价吗,这里的观点跟生活经验不符
这种预期的影响力并不局限于饮食。如果请朋友看电影,你事先告诉他们评论家对该片评价如何高,他们就会更喜欢这部影片。
价格越贵的药越有效吗?
啊我不太相信这个结果,又是一个没说服力的案例。
用这些题来测试喝过SoBe的学生,结果会怎样呢?花全价买饮料的学生平均做对了9道——与根本没喝过SoBe饮料的学生相同。更有意思的是花半价买饮料的这些人的成绩:平均答对6.5道题。我们从中可以得出什么?价格确实决定成绩,在这一案例中两组学生组词的表现有28%的差别。
安慰疗法的去与留
尴尬。。
同时,如果因此而停止安慰疗法的实验,同样令人难以接受。这种疗法可能让成千上万的人们接受无作用(有风险)的手术。在美国,各个步骤都经过科学测试的外科手术很少。因此,我们实际上并不了解很多手术是否真能治好病,或者像从前的一些手术一样,因为安慰疗效才取得效果。
政府法令能杜绝不诚实吗?
我的感觉是,我们的确看重诚实,想做诚实的人。但问题在于,我们内心的诚实尺度只有在考虑重大越轨行为时才被激活,例如,是否把会议室里一整盒钢笔据为己有的时候。在面临细微的越轨行为时,例如拿走一两支钢笔,我们甚至不会去想这点琐事与诚实有什么关联,因而我们的超我仍然在睡大觉。
各行各业中的“灰色地带”
例如,加州律师公会1996年所作的一项研究发现,加利福尼亚州大多数律师对工作中的道德沦丧感到厌恶,对法律行业的现状“深感悲观”。2/3的人说今天的律师“因为经济压力不能坚守专业规范与准则”。将近80%的人说律师公会“未能适当处罚那些不遵守职业道德的律师”。1/2的人说如果能够重新选择职业,他们不会当律师。例如,加州律师公会1996年所作的一项研究发现,加利福尼亚州大多数律师对工作中的道德沦丧感到厌恶,对法律行业的现状“深感悲观”。2/3的人说今天的律师“因为经济压力不能坚守专业规范与准则”。将近80%的人说律师公会“未能适当处罚那些不遵守职业道德的律师”。1/2的人说如果能够重新选择职业,他们不会当律师。
谁是世界上最诚实的国家?
这让我想起 Coursera 的 Honor Code...
这次实验的新内容出现在第三组。测验开始以前,我们要求参与者们在试卷的上方这样的一则声明后面签名:“我知晓并允许本次实验结果进入麻省理工学院道德规范记录。”
「既然我们的母亲…」
在法律领域里,马里兰州霍华德县巡回法庭大法官丹尼斯·M·斯维尼发表了他的著作《律师法庭行为守则》,其中写道:“这里面的大多数规则,其实在我们很小的时候母亲就说过,她教导我们,懂礼貌有教养的人应该做到这些。既然我们的(还有你们的)母亲有别的重要事情要做,不能亲临我们州的每一个法庭,那我就把这些规则再对你们说一次。”
非现金引发的作弊现象
你明白我们在干什么了吧?把一个扑克游戏筹码——本身没有任何价值的非现金货币——安插到交易中间,这会对学生们的诚实有影响吗?与那些直接拿到现金的学生相比,扑克游戏筹码会降低学生们诚实度,使他们多报自己的成绩吗?如果多报,会多出多少呢?
诚实与不诚实的临界点
另一项研究里,我们发现家住纽约的商界人员,在旧金山机场(或者其他离家较远的地方)给孩子买礼物并纳入报销费用,比在纽约机场买或者从机场回家的路上买,更觉得心安理得。这一切在逻辑上都说不通,但是一旦交换介质是非货币的,我们为自己行为作出合理化解释的能力就会突飞猛进。
现金时代的终结与舞弊行为的泛滥
我们要认识到一旦没有现金的直接提醒,我们就可能作弊,而且所达到的程度连我们自己都想象不到。我们必须唤醒自己,认识到这一切——不管是作为具体的个人、企业还是作为一个国家,而且是越快越好,越早越好。
个人需求与群体属性的矛盾
本书从头到尾,我详细叙述了一些实验,希望你们觉得新奇,受到启发。如果你们感觉是这样,那是因为这些实验驳斥了“我们本质上是理性的”这一假定。
“免费午餐”是可以实现的
然而,本书(还有其他书)中的实验结果却显示,我们所有人的决策过程远不如传统经济学理论所假定的那么理性。我们的非理性行为既不是任意所致,也不是毫无目的,它有规律可循,而且可以预测。
附录1 关于正文部分章节的补充 说明及趣闻逸事
不如发个红包。。
所以,如果送礼是一种理性行为,我去你家吃饭时就会说:“感谢你请我吃饭。我本来想花50美元给你买瓶波尔多葡萄酒,但又觉得这可能远不如直接给你50美元现金实用。”我点出5张10美元的钞票递给你说:“拿着,随便你怎么花都行。”或者我还可以只给你40美元,你我皆大欢喜,还省了我跑商店的麻烦。
可以跟很多行为类比,「可能性」是一切的乐趣所在。
比如玩王者荣耀,换个出装会不会更容易赢?这个打法是不是更合适?这种想法会驱动你去做尝试,去发现变化
食物丸、老虎机与电子邮件有什么关系?如果你仔细想一下,就会发现电子邮件与赌博其实非常相像。最相像之处是,垃圾邮件就等于拉下老虎机杠杆没中奖,但是说不定什么时候我们也能收到一封有用的邮件。我们意外地收到的邮件(食物丸)使我们兴奋不已,我们就上了瘾,不断地检查邮件,希望出现更多的意外惊喜。我们不断地拉杠杆,一次不行再拉一次,直到再次中奖。我从干扰素治疗中得到的经验具有普遍意义:如果某一特定的预期行为导致即时的负面结果(惩罚),这一行为将很难促动,即使最终结果(在我这一案例中,增进健康)的预期价值很高也不例外。归根结底,延迟满足这一问题,难点就在这里。毫无疑问,我们都知道经常锻炼、多吃蔬菜对健康有好处,即便我们无法像德拉尼姐妹那么长寿;但是,因为很难在我们的意识里保持一幅我们未来健康状况的生动画面,我们还是忍不住要伸手去拿油炸甜面圈。唉!为什么?他们为什么这样对待我?他们为什么抢走了我的安慰剂呢?
附录2 用行为经济学解读 美国的次贷危机
这一观点看起来非常激进,事实上,它却是经济学中一个古老的观点。现代经济学鼻祖亚当·斯密,早在他的辉煌巨著《国富论》(1776年)出版之前,就写出了《道德情操论》(1759年),后者的重要性绝不亚于前者,但是更多是从心理学角度进行研究。在《道德情操论》中,亚当·斯密指出情绪、感情以及道德伦理也是人类行为的不同侧面,经济学家对此不但不应该忽视(更不用说无视了),还应该把它们当成值得研究的课题。这就是一个最多应该贷款多少的问题如何转变成了银行最多可以贷给多少钱的问题,但是,这两个问题完全不是一回事。